让企业“自我标识”,这对企业的诚信进行着极大考验。一旦有企业心怀叵测,弄虚作假,将低能效的产品标称高能效,消费者的利益将严重受损。这就需要严格的市场监管相配合。
然而,自能效标识认证制度实施以来,相关部门从未没有组织全局性的能效标识产品符合性抽查。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能效标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水分重重,地方工商部门偶有抽检,都能查出一批虚标能效的家电产品,有的甚至达不到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的市场准入要求。日前,上海市工商局抽查了20批次家电产品,就有11批次产品出现问题,不合格率超过了50%。
一位家电销售人员向南方农村报记者透露,目前家电厂家太多,能效标识很乱,各个品牌都说自己节能,能效高,“其中不乏自吹自擂,虚标能效者”。
“如果不去验证能效标识的符合性,实施能效标识制度就没有多大意义。”多名家电企业人士表示,“能效标识会因此变得对企业没有震慑力,消费者却很有可能要为许多假高能效产品买单。”
整顿
缺少资金扶持难以实施?
能效标识制度为何会陷入有标准无监管的尴尬之地?
“缺少资金支持!”记者查阅了能效标准制度实施五年来的众多资料,中国能效标识管理中心副主任王若虹在接受媒体质询时屡次提到,资金缺口是能效标识制度发展的一根软肋。
据她透露,虽然能效标识制度一直受到国家重视,但从2005年3月1日实施至今,国家财政并没有为此拨过专款。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组织常规运作的经费只能依靠企业,但远不够支持其进行全面性的抽查工作。
这令作为监督者的中国能效标识管理中心显得很尴尬。“一方面拿人的手软,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有经费进行监督。”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抽查工作需要动用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成为中国能效标识管理中心不能承受之重。
如何寻求有效办法使能效标识“诚信”,这是能效标识制度实施以来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业内专家认为,一方面可以由各地节能管理部门、质监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所辖区域内能源效率标识的使用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可以尝试从源头上治理,不再由企业自行检测产品能效,改由中国能效标识管理中心进行检测。
对此,王若虹倾向于依靠各方联合,加强监督,“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自我监督机制,地方职能部门配合检查”。而第二种看似更直接的手段,则由于缺乏资金和足够的检测能力而显得不切实际。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